【學術研討】Multi-faceted View of Innovation

  • 2025-10-21
  • 黃鈺婷
【博班113級陳懿軒報導】
 
2025年10月17日,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Seminar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吳學良老師,以「創新研究的多重視角」為題進行分享。
這是一張圖片
在現今的商業世界裡,「創新」幾乎成了人人必談的流行語,眾多企業都喜歡用創新一詞來展示自己的競爭力。但實際上,真正的創新遠比喊口號複雜得多。吳老師指出,創新是一個牽涉多元因素的過程,包含經濟、組織、社會與個人等層面。從經濟角度來看,創新是企業在競爭中創造差異、更新能力或開拓未來機會的方法;在組織上,它需要兼顧學習與探索的平衡,並建立容許失敗、鼓勵冒險的文化;在社會上,創新常發生於制度轉變或人際網絡的交會點;而在個人層次,創新展現的是面對壓力的韌性與持續推進的動力。換言之,創新其實是一場考驗智慧與意志的長期挑戰。吳老師藉此提醒大家:創新並沒有過時。相反地,它之所以仍被不斷討論,是因為世界變化迅速,無論是企業經營還是學術研究,都需要新的思考與做法。更重要的是,創新研究不是工科的專利。無論是管理、社會或人文領域的研究者,都能從各自角度對創新提出有價值的觀察。
在演講中,吳老師也提供博士生一些做研究的指引。首先,如何尋找有趣的研究題目?吳老師提醒,不應只是從頂尖期刊發表的模型中再增加一個變數,因為這樣往往難以呈現出有意義的研究貢獻。比起追求複雜的研究架構,他鼓勵博士生從真實世界的現象出發,觀察企業、產業或社會中未被充分解釋的現象,再回過頭以理論深化。吳老師也舉例,可以考慮靈活運用跨領域的數據。他以運動競賽為例,球隊之間的競爭其實就很類似產業中的同質性廠商競爭,非常適合研究競爭行為與策略反應,因為球隊的競爭目標與對象甚至比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明確。同時,吳老師也提醒博士生謹慎使用企業的組織圖或年報等公開資料,因為這些資料可能過度簡化或早已過時。
其次,吳老師指出,無論是創新或是學術研究,都需要培養創意思考的能力。他認為,博士生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在理性中保有好奇心的「非常規思考」。可以嘗試將看似毫不相關的事物連結起來,以訓練大腦的創造力。吳老師也分享了幾個能夠激發創意的具體方法。第一,在陌生環境中寫作。熟悉的環境容易讓思維陷入慣性,因此可以走出研究室,到一家沒去過的咖啡廳,甚至在旅途中寫作。第二,培養反省習慣。人們在反省時會進入高耗能狀態,與創造力訓練相似;相對地,若對事物缺少質疑,大腦容易陷入「節能模式」,較不利於創新。第三,維持運動習慣。在運動時,我們需要不斷預測對手下一步,或是根據環境變化迅速反應,此一過程能同步能訓練大腦的模擬與預測能力。
吳老師鼓勵同學保持開放心態,在創新領域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視角,也要有意識地練習創意思考。對於正在摸索方向的博士生而言,這場演講無疑是值得借鏡與學習的寶貴分享。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