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5年10月20日,生物科技管理實務課程榮幸邀請孫智麗博士蒞校演講,以「生技專利評價方法及實務」為題,深入剖析生技研發成果如何透過專業鑑價走向商業化。孫博士現任「台灣經濟研究社」社長,並兼任永續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生物經濟、技術評價與產業化推動的工作。本次演講將以經濟學與生技產業的跨域視角,闡述如何以無形資產評價為核心,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可被市場辨識與投資的價值,進而推動生技產業邁向永續成長。
孫博士指出,生技公司以研發為核心,往往處在長期「燒錢」階段難以吸引投資,而無形資產鑑價正是讓技術轉化為「交易籌碼」的關鍵過程。她表示,技術評價不僅是為專利定價,更是公司治理與股權設計的重要依據。透過專業鑑價,擁有專利與研發成果的團隊,能在不出資的情況下,也得以智財價值換取公司股份與決策主導權,達到「以腦入股」的目的。她分享實務經驗中,國內已有超過350件無形資產鑑價案,其中9成以上與生技醫藥相關,涵蓋新藥開發、智慧醫療與農業生技等領域,為生技創新團隊提供關鍵的價值依據與談判基礎。
在技術評價評估的方法論上,孫博士以簡明案例介紹「成本法、市場法與收益法」三大評價架構。成本法著重研發投入與替代成本;市場法則依據可比交易資料,透過大數據比對類似技術的歷史成交價格;收益法則聚焦於預測未來現金流量並折現為現值,如現金流量折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 DCF)、淨現值法(Net Present Value, NPV)或經風險調整的淨現值(Risk Adjustment NPV, rNPV)等模型來評估技術的價值。這些是生技投資評估中目前最具參考價值的方法。她指出,生技新藥研發風險極高,早期項目的折現率甚至高達40%,但只要具備科學性、市場性與可授權性,仍可創造可觀的潛在價值。
孫博士強調,鑑價報告不僅服務於投資與交易,也為訴訟、稅務與財務報導提供客觀依據,如同成為公司治理的第三方保險。舉例而言,若缺乏評價報告支撐,公司可能因董事決策爭議而陷入高額訴訟;反之,具公允價值依據的鑑價報告能避免法律風險並保障股東權益。她進一步指出,生技評價相較AI產業的「本夢比」(Dream-based Valuation)更具科學性與標準化,評價流程已有完整制度化架構。透過這次的演講深入瞭解鑑價師的工作乃是基於客戶的交易目的或投資目的,利用經濟學的原理與市場數據,為技術創造一個合理的價格基礎,最終促成交易,讓研發成果得以走向商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