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级智财组陈芳琦撰稿】
于2025年9月22日,生物科技管理实务课程荣幸邀请中央研究院智财技转处的经理,且毕业于所上智财组104级的王靓棻学姐莅校演讲,分享她在技术移转(Technology Transfer)领域的实务经验,并探讨专利布局、授权谈判与契约风险控管的各种挑战。王经理指出,台湾的研发能量主要集中在大学与教学医院,但这些单位多半缺乏商品化能力,研究若无法顺利授权或移转,该专利就会沦为名副其实的「不动产」,无法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接着,王经理以多个角度剖析技转的难题。首先,若研究涉及人体时,必须经过人体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 审核,才能确保研究环境一致并维持数据可靠性。举例而言,中研院早在二十年前即已建置语音数据库,但因当时未有IRB,而如今面对AI语音技术的爆发潮,授权却面临困境,而成为了受限资产。其次,授权模式的选择亦是关键课题,技转可以透过专属授权、非专属授权、材料移转与资助计画等方式进行。不过曾有厂商申请专属授权后,以排除竞争并作为募资工具,但此举很可能导致技术遭卡住而停滞不前,甚至影响市场的良性竞争。为避免此类问题,中研院会严格审查厂商计画,并在必要时改以非专属授权,使研究成果能被更广泛地应用。
谈及契约管理,王经理坦言,技转契约着实比一般商务合约更难撰写,因为技术是否能商品化充满不确定性。而中研院的做法是契约中加入「不担保条款」,明确指出研究单位不保证技术一定能成功商品化;同时亦导入「测试合约」机制,让厂商先小规模试用,再决定是否签订正式授权契约;若合作过程出现纠纷,如厂商认定成果未达标准而拒绝支付尾款,中研院则会选择终止契约,以确保技术被妥善运用。学术发表与专利申请之间往往存在两难,论文公开可能破坏专利所需的「新颖性」,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提前规划,审慎评估公开时机,以确保其权利保护。
随后,王经理以「包复抗菌胜肽生物膜、治疗雄性秃功能益生菌」两个案例,引导同学思考如何进行专利布局,并讨论在何种情况下应选择放弃申请或设下断点,以符合成本效益。在QA互动环节中,有同学关心厂商若开发失败甚至衍生负面新闻或争议,是否会损害中研院声誉?王经理回应,此时会于契约明定不得使用中研院的商标或名义,仅能标示专利来源,以避免引人错误。至于如何进行专利技术鑑价,她表示常以成本法、收益法或参考先前授权案例,但最终仍需透过专业判断与市场敏感度来权衡。她鼓励同学勇于跨域学习,因为技术移转并非单纯的「卖技术」,更是一门结合法律、产业分析与研究伦理的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