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管组114级叶禹旋撰稿】
2025年10月21日,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举办114-1「人文创新与永续发展」课程专题演讲。本次活动邀请台湾微光行动协会创办人、逢甲大学文化与社会创新硕士学位学程特聘教授侯胜宗,主讲「微光接送,一如既往」,与师生分享其长年耕耘于偏乡交通与社会创新的实践经验。
演讲主题聚焦于「移动的限制中,看见生命的可能」,以微光接送为切入点,探讨以人为本的人文创新精神。侯老师自2006年起即关注出租车司机劳动处境,进而于2014年创立台湾出租车协会,推动「mobility as a social service」(移动服务社会)。他以真实行动将研究转化为服务,实践学术的社会使命。
侯老师一开始就提及:人文创新鲜少用「消费者」一词,而更倾向于「使用者」——因为消费者必须付费,而使用者不一定付得起;更以「一次创造」与「二次创造」说明社会影响力的生成:前者是对未来的构想,后者则是将理想化为可持续的行动。他指出,「创新」不是为了消费市场创造利润,而是回应被忽视的社会需求。微光接送的初衷,是看见司机、乘客,特别是身障者与高龄者的真实处境,并设计出有尊严的移动服务。他分享微光团队以「偏乡微血管」为概念,将共乘、照护与科技力串连服务网络,不仅提升司机收入,也打通居民就医、采买、社交等生活必须的通道。侯老师自2020年便一路在进行公共政策倡议,推动偏乡交通的法规调适,在多方利害关系人的集体合作下,分别通过了偏乡交通白牌车合法化与客货共载等法规,目前并努力于通用出租车牌的放宽,真正落实「交通平权」的核心理念。

除了移动弱势者的生命和生活照顾之外,移动也能串起地方创生的生计与生意亮光。侯老师谈及微光进入偏乡场域投放服务的真正目标是:「我们进去,是为了离开。」强调社会创新团队的角色,是暂时介入、协助地方建立自主运作能力。微光接送并非单一的交通解方,而是一种多元角色共构的社会设计:让司机同时成为照顾者、协助社区营运者与地方文化导览大使;让地方居民不必迁离家乡,也能稳定生活与工作。他以「微光是那条串起珍珠的线」形容自己与团队,将政府、企业与民间力量串连,创造跨界的社会影响力。「因为我相信,它会发生」,这是他二十年如一日行动的信念根源。这场演讲不仅展现了人文创新的温度,也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重新思考移动与照顾的社会价值——真正的创新是回应社会需求,而非仅为市场创造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