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25年10月20日,生物科技管理实务课程荣幸邀请孙智丽博士莅校演讲,以「生技专利评价方法及实务」为题,深入剖析生技研发成果如何透过专业鑑价走向商业化。孙博士现任「台湾经济研究社」社长,并兼任永续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生物经济、技术评价与产业化推动的工作。本次演讲将以经济学与生技产业的跨域视角,阐述如何以无形资产评价为核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被市场辨识与投资的价值,进而推动生技产业迈向永续成长。
孙博士指出,生技公司以研发为核心,往往处在长期「烧钱」阶段难以吸引投资,而无形资产鑑价正是让技术转化为「交易筹码」的关键过程。她表示,技术评价不仅是为专利定价,更是公司治理与股权设计的重要依据。透过专业鑑价,拥有专利与研发成果的团队,能在不出资的情况下,也得以智财价值换取公司股份与决策主导权,达到「以脑入股」的目的。她分享实务经验中,国内已有超过350件无形资产鑑价案,其中9成以上与生技医药相关,涵盖新药开发、智慧医疗与农业生技等领域,为生技创新团队提供关键的价值依据与谈判基础。
在技术评价评估的方法论上,孙博士以简明案例介绍「成本法、市场法与收益法」三大评价架构。成本法着重研发投入与替代成本;市场法则依据可比交易资料,透过大数据比对类似技术的历史成交价格;收益法则聚焦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并折现为现值,如现金流量折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DCF)、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 NPV)或经风险调整的净现值(Risk Adjustment NPV, rNPV)等模型来评估技术的价值。这些是生技投资评估中目前最具参考价值的方法。她指出,生技新药研发风险极高,早期项目的折现率甚至高达40%,但只要具备科学性、市场性与可授权性,仍可创造可观的潜在价值。
孙博士强调,鑑价报告不仅服务于投资与交易,也为诉讼、税务与财务报导提供客观依据,如同成为公司治理的第三方保险。举例而言,若缺乏评价报告支撑,公司可能因董事决策争议而陷入高额诉讼;反之,具公允价值依据的鑑价报告能避免法律风险并保障股东权益。她进一步指出,生技评价相较AI产业的「本梦比」(Dream-based Valuation)更具科学性与标准化,评价流程已有完整制度化架构。透过这次的演讲深入了解鑑价师的工作乃是基于客户的交易目的或投资目的,利用经济学的原理与市场数据,为技术创造一个合理的价格基础,最终促成交易,让研发成果得以走向商业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