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管理研究、教學與服務

  • 2025-10-16
  • 黃鈺婷
113級博生蔡程毅撰寫】
在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班的 Seminar 上,台大商學研究所陳忠仁教授以「淺談管理研究、教學與服務」為題,將一堂常見的學術演講,打造成一場邏輯清楚、層次分明的「方法學三部曲」。他首先把核心命題界定得十分直接:管理是一門專業,而博士生必須以社會科學家的標準處理這門專業。這不是關於經驗談的散文,而是一套可複製、可驗證、可在國際期刊站得住腳的工作系統。以下依序從「研究—教學—服務」的三個面向,重構其論證主軸與內在脈絡。

這是一張圖片

一、研究:以科學化結構回應情境化問題
陳教授把管理研究放回科學規範之中。他主張,研究者要先確立問題的邏輯骨架:由概念推進到研究問題,再由理論驅動架構與假說,最後落到可操作的變數與嚴謹的資料。這條路徑使研究從「想法」轉為「證據」。為了避免題目漂浮,他提出一個極具操作性的分辨法:把主題「變數化」。核心變數是紅花,代表你真正欲觀察與解釋的現象;脈絡條件與控制項是綠葉,為紅花提供生長的土壤與光線。當紅花、綠葉各自被精確定義,研究的模型、資料來源與識別策略便會自然對接,研究者也能在同一主題下延展出數篇相互呼應的論文,從積木到建築逐步成形。

這個研究觀同時強調資料策略。以策略與創新管理常見的公司層級研究為例,若以大型資料庫為主,便需預先檢視樣本覆蓋、衡量一致性與可重複性;若採問卷或自行編碼的次級資料,則要把操作流程寫成可複核的手冊,以確保同儕能在不同時空重現你的結果。理論連結也不能只停在「引用清單」,而要清楚說明機制與方向性:何以預期呈現正負關係?何以會出現非線性或中介、調節效應?當理論與變數對位,分析便有了目標,也能對評論者的質疑給出可檢驗的回應。

二、教學:從 Books 到 Beliefs,再到 Creation
談到教學,陳教授以「Teach by BBC」描繪其教學生涯的演化路徑。初階段是 Books,忠實於教材與經典;中階段是 Beliefs,將個人凝鍊出的研究信念與方法觀帶入課堂;最終階段是 Creation,不再僅講述別人的理論,而是用自己的研究與案例完善教材與論述。這樣的演進並非為了教學風格的華麗轉身,而是為了讓教學與研究互為增益:課堂上對概念的拆解,回到研究時便能成為更嚴整的操作化定義;研究中的發現與反思,則化作課堂的實證案例與討論題。博士生若將來走上學術之路,真正的教學能力,不是投影片的漂亮與否,而是能否把方法學的每一個關節說到能被複製、能被質疑、也能被學生拿去做研究。


三、服務:以制度化平台將知識輸出到產業與社會
第三部曲談服務。管理學的學術服務不只指學會與期刊的審查與編務,更包括與產業的制度化連結。陳教授提出多層次的服務場景:學研聯盟平台使研究者能長期追蹤議題與資料;企業內訓與諮詢把研究成果轉化為可落地的實務框架;委託研究與借調讓學界觸及真實決策;而擔任獨立董事或政策委員,更能讓知識在公司治理與公共治理上發揮影響。這套服務觀的關鍵在於「雙向性」:研究不只是輸出,更在過程中獲得可用於理論精煉的真實資料與問題定義,進而反哺學術。


期刊語法與國際社群:讓研究走進被閱讀的地方
三部曲之外,陳教授點出一個博士生常忽略的現實:研究不是在真空中發表。你面向哪個學門、採用何種資料與方法、要與哪一群評審與讀者對話,都會影響研究題材與識別策略的選擇。學門核心期刊各有語法,從理論位置到實證敘事皆有共同期待;地緣政治與資料可得性也在重塑投稿生態。這些並非價值評斷,而是學術傳播的事實條件。清楚地圖,才能設計路線。當研究、教學、服務三者相互咬合,發表便不再只是「把結果送出去」,而是讓知識在對的社群被檢驗與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