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科智所105級 李昕 報導】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於2016年11月5日,藉著前日參加科技管理學會年會之際,隔日便趁著師生們意猶未盡之虞,安排參訪台灣三間企業,作為本所故有傳統:創新之旅的學習。
政大科智所:創新之旅,是為了擴大學習的範圍也為了鍛鍊冒險的精神,每年的參訪單位與路線都不一樣,每年的參訪都是一個探險、一個創新。為了抓緊學習的機會也為了培養主動的熱情,交通車成為「移動的教室」、旅館成為「行動辦公室」、街頭成為創新氛圍的體驗場。全所師生從事前的規劃聯繫、參訪前的資料研討,到參訪後的成果發表,一同學習與成長。
本次創新之旅的第二站為坐落於雲林,今年甫試營運的的「良作工場」。
良作工場是以母公司祥圃實業在地超過30年畜牧專業,結合文化的深度,形塑良食究好的中心思想、食安心安的原味農食。集結趣味、創意、人文、生產參觀、課程講座的參觀場域,以美學價值成就良作工場的五感體驗,讓消費者回歸食的感動。
兼顧「人道」與「豬道」的飼養環境
打破以往的牽豬公配種、飼養、屠宰,良作工場以「生物科技配種」取代「牽豬哥」,杜絕公豬與大量母豬交配可能導致的疾病傳染風險;母豬懷孕後,為了兼顧空間管理與滿足懷孕母豬的社交需求,安胎期間豬隻待在可自由進出的「自由夾欄」中,不僅保有個人空間,亦可適度自由走動。
肉豬成熟後會送至合作的在地屠宰廠,確保屠宰過程採用全面人道(例如:先行電昏再行宰殺)方式,再送往良作的分切場進行分切、包裝。分切場以攝氏 15 度的環境進行分切,並採用冷藏運送,使肉質不在「產地→餐桌」的過程中變質,確保食用消費者的權益。
無心插柳柳成蔭──以創新力求轉型與市場差異化
自 1997 年口蹄役爆發後,肉品市場無法外銷而只剩下國內市場,飼養人只求以最低成本防役,不再重視豬隻的保健。製造豬隻營養保健品的祥圃集團,決定投身改善畜牧業所面臨的困境,重新創造需求。「工業化生產雖能達到量多,卻犧牲了品質。」營運長吳季衡希望回歸畜牧最原始的價值──天然,給消費者一個不再需要擔心來源的環境。
談及開辦良作工場契機,營運長吳季衡表示,一開始良作只是想把祥圃的企業文化傳給我們的需求者,做出市場差異,但在這幾個月間,有學術機構、家庭參訪後才意識到理念傳遞應該大眾化,而開始訴說起產品故事,「搞」起了文創。
新挑戰,新機會──準備好是為了隨時上路
隨著全球化的來臨、環保意識抬頭,「cost down 思維」已無法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唯有找到新的市場定位才能發掘利基。過去的交易價格低估了福利與社會成本,導致生產過程對於人道與永續經營產生很大的傷害,卻沒有人負擔其中的邊際成本。過去消費者對於生產流程並不了解,是否能在了解之後,願意選擇更為環境正義的產品?
隨著臺灣未來可能加入 TPP,有更多肉品進口加入市場,更找到並發揮臺灣農業的在地優勢──在地、新鮮、碳足跡,而這正是祥圃透過良作工場期待能展現的價值。
[科智所全體生師於良作工坊前合影]
[與吳季衡執行長(左三)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