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政大科智所學生奪冠

  • 2022-11-01
  • 科管智財所

【科智碩110林東羣、許祐得、黃韵軒、顏融(依姓氏筆畫排列)報導】

  「2022第2屆文化科技黑客松」決賽於2022年10月29日(週六)順利落幕,最終由政大科智所學生團隊── 林東羣、許祐得、黃韵軒、顏融(依姓氏筆畫排列),以替國立臺灣博物館量身打造的「尋找雲之獸」提案,經張瑜倩所長、鄭至甫教授監修,從15組激烈的提案競爭中獲得評審青睞,奪得冠軍。

這是一張圖片

文化部李連權次長與冠軍團隊合影
(圖像來源:中央通訊社,https://www.cna.com.tw/news/acul/202210300068.aspx)


博物館學 x 科技 x 創意敘事的三重邏輯:新興文化中介者的對決
  今年文化部與資策會(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攜手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及國立臺灣文學館等5大館所,以「Hack for Museum」為主題,號召全國參賽團隊針對博物館「展示體驗及教育推廣」、融合5G等科技應用,提出兼具沉浸式體驗、互動式、想像性三大主軸的創意提案,協助博物館運用跨域科技提升展示與教育推廣之內容與品質。

  而本屆競賽之參與者組成涵蓋學生團隊、文化科技廠商、文化內容新創組織等,背景多元、作品質量俱佳,經初選後共有15組隊伍出線,獲得決賽門票;最終由6組優秀團隊於決選環節中脫穎而出。在文化內容及技術應用、創新性及可行性的綜合評比下,政大科智所4位學生組成之「軒布得獎的是:東得融東搶!」團隊,以「尋找雲之獸」提案奪冠。

  該提案試圖從2022年臺博館與知名插畫家鄒駿昇聯手合作之《捉迷藏》繪本出發,將橫跨150年的尋豹故事延伸,結合5G Web AR、AR互動牆、環形沉浸投影等多元科技,策劃「尋豹冒險、山影尋豹及隻手尋豹」等具深度互動、任務導向式之展示教育活動,以增進親子/兒童觀眾的參觀旨趣與學習刺激,進而引導觀眾重新凝視繪本、標本和臺灣雲豹消失原因的根本。

這是一張圖片

「尋找雲之獸」提案摘要
(圖像來源:得獎團隊提供)


價值共創的初現:團隊的多元背景
  時間回到該冠軍組合的成團時刻,起初是由顏融── 征戰過無數商業競賽獎座的常勝軍、現正處理文化科技作為碩論方向的科管組碩二生── 擔任總召、發起組隊邀約。她說:「初看到這個比賽寫著大大的『文化科技』,本來就對這方面很有興趣的我思考起參加的可能性。其實過去一直以來,選擇參加比賽都沒有思考太多,唯獨這個比賽是我真心對主題感到心動⋯⋯」從自身興趣所在的文化科技出發,顏融開始找尋亦對該主題有共鳴的夥伴,「於是乎,熱愛博物館的林東羣、擅長五感策展的黃韵軒,以及熟稔於科技應用的許祐得,成為這個團隊的最終成員」。

這是一張圖片

團隊合影
(圖像來源:許祐得)


學理出發的起心動念:從資源盤點到核心論述
  至於「尋找雲之獸」的理念雛形,初步是由林東羣透過先前在臺博館教育推廣組實習的經驗,帶團隊盤點一遍該館歷史與現況、當期展覽、文創出版品、環境教育活動等資源。最終經討論後,方選定以2022年臺博館出品的繪本《捉迷藏》與親子/兒童觀眾為提案核心,並企圖借鏡碩班訓練來開展提案定位與策略。「我自認為我們是做研究出身的團隊,一切還是要從學理的養分中取徑── 無論是張瑜倩老師在文創課提過的『一源多用』(OSMU)、『文化中介』(cultural intermediaries)、『價值共創』(value co-creation)等,又或是蕭瑞麟老師的『意義建構(意會-導意)理論』(sensemaking theory),抑或在故宮實習時讀到『後博物館』(post-museum)、博物館教育理論等,都是我們決定文化科技導入博物館展示與教育推廣提案時的立基點」。

這是一張圖片

臺博館點盤點總覽
(圖像來源:林東羣)

價值共創的設計實踐:以博物館為樞紐、匯聚星群的人文創新
  團隊中的負責展示內容設計與影響力評估的黃韵軒,則進一步補充:這是「以博物館的內容為根,讓科技來將創意開枝散葉」的企畫。換言之,其重點主要聚焦於博物館現有資源── 館藏及繪本《捉迷藏》,並完整展現臺博館的環境教育推廣精神,最終目的旨在向觀眾完整傳達一個關於找尋臺灣雲豹的故事。為使故事更具立體層次、創新性與吸引力,該提案企圖借助科技之力,並致力促進文化科技、觀眾旨趣、博物館內容的匯流,展現在文化與科技、感性與理性、看似極端的象限之間的華麗交織,進而擴大影響力版圖至內容創作者、科技公司、觀眾與自然環境,在在實現、也回應了平時科智所一再強調的「價值共創」。


這是一張圖片

「尋找雲之獸」提案之影響力地圖
(圖像來源:黃韵軒)


價值共創背後的幽而未見:情感支持的網絡系統

  最後,4位學生不約而同地對所上的老師與同學們表達至深無盡的謝意。特別是負責提案收尾的許祐得,在回憶起比賽當天時,感性又打趣地說道:「上台時間很短,回味卻極長── 當天在台前心跳直逼140(下/分鐘),就好像提案的過程,那是我從未抵達的境界。很感謝一路上走來,師長和親友的情義相挺,以及夥伴的相伴相隨。我從夥伴身上得到許多新的觀點,更學到不一樣的人生態度與處世情懷。」言談之中,揭示了無論是願意在百忙之中撥空聆聽賽前提案的張瑜倩所長、鄭至甫教授、中華電信的輔導顧問,或是半路被擒獲來聽提案的碩二同窗好友們、陪同參與決賽的另一半,乃至於團隊內部之間,均提供了實用性質的修正建議與正向情感支持力量,作為組織價值共創網絡的重要基礎。


這是一張圖片

科智所碩一碩二參賽隊伍與親友團之合影
(圖像來源:黃韵軒)

  「對我來說,珍貴的不只有名次,更是我們在過程中疊加了彼此想法創作出的提案。應該說,更多的開心是我們四個人在最後,依然對自己的提案充滿心動⋯⋯」隊長顏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