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級智財組陳芳琦撰稿】
於2025年9月16日智慧財產權法課堂上,宋皇志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參與由國立政治大學產學營運暨創新育成總中心所舉辦之「智慧財產權沙龍系列講座」。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局長廖承威以「專利取得暨運用策略」為題,揭示在全球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技術更迭的時代下,智慧財產權策略佈局已成為企業獲利與永續經營的關鍵命脈,企業若忽視智財佈局與風險管理,可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失去競爭優勢,甚至面臨鉅額的營收損失。
|產業案例分享|
以製藥產業為例,輝瑞(Pfizer)旗下的降血脂藥物「立普妥」(Lipitor),在2011年11月美國專利到期後,其隔年的銷售額遂急劇下降,營收僅剩下專利權期間的41%,顯見學名藥的迅速湧入對原廠利益造成了「跳水式」的巨大衝擊。此外,科技巨頭也難以倖免於專利訴訟的風險,自2020年起蘋果公司在Apple Watch中加入「血氧監測」功能,隨後即遭到美國醫療設備商Masimo指控其專利侵權,於2023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便以其侵害Masimo的兩件專利為由,祭出禁制令,導致Apple Watch一度停售,進而促使其必須尋求軟體設計變更來避開Masimo的專利,才得以恢復Apple Watch的血氧監測功能。由此來看,專利權的存續與策略運用不僅攸關企業競爭力,更是直接影響企業新產品的推出能否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專利制度與申請要點|
台灣的專利制度主要分為三類──發明專利、新型專利與設計專利,其存續年限各不相同。廖局長指出,在專利實務中,審查人員會進行「先前技術檢索」,涵蓋國內外專利與非專利文獻,確保發明具新穎性、進步性與產業利用性。他提醒研發與檢索應有合理順序──先確立研發方向,再逐一進行檢索,以降低潛在侵權風險。除了各類專利保護期間等程序要件需注意外,申請能否獲准的關鍵,在於專利說明書是否明確且充分揭露,必須使該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PHOSITA)能理解並據以實現(再現性),以避免因描述模糊而產生爭議。
|專利歸屬與研發倫理|
此外,專利權的歸屬與研發倫理同樣重要,例如蘭嶼的達悟族傳承數千年的拼板舟文化,曾遭某公司申請新型專利,引發文化保護的爭議,凸顯新型專利僅具形式審查的制度問題;學術界的產學合作亦常出現智財權歸屬的爭議,曾有教授夫妻涉私吞幹細胞研究成果以「技術換股票」牟利30億,故研發人員或機構應慎重審約並妥當保存完整「研發記錄簿」,以保護自身權益。
|智慧局的創新服務|
來到演講的尾聲,廖局長介紹智慧局發展多項服務的創舉,包括全球專利檢索系統(GPSS)、國家發明創作獎與新創產業專利加速審查專案,協助企業快速取得專利獲證,扶植新創企業,並透過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與台灣專利超級站等舉辦展覽與即時專利諮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