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級智財組劉映廷撰稿】
114年5月5日,智慧財產管理課程迎來一場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學習體驗。本次課程特別邀請到睿思智權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資深專利師的簡弘熙先生蒞臨演講,主題聚焦於「跨國專利訴訟管理」之實務操作與戰略思維。本次講座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陳詩欣老師所授「智慧財產權管理實務」課程聯合開設,使具有理工、企管等多元背景學生,進一步瞭解專利遭遇侵權訴訟時之應對方式。
講座上半場,簡董事長從專利訴訟的制度設計談起,剖析其與一般民事訴訟在損害賠償目的、證據門檻與結果可預測性方面的差異。他指出,專利訴訟往往成為技術與法律交叉戰場,其牽涉的不僅是單一產品銷售糾紛,而是整體營運策略、品牌聲譽乃至企業長期經營穩定性的關鍵風險環節。透過實際統計數據揭示,台灣企業在美國聯邦地方法院所涉專利訴訟中,高達92.4%的案件最終以和解方式結案,法院判決僅占約5.3%,且在法院判決類型中,高達50%為同意判決。這樣的比例凸顯企業面對專利訴訟時,多選擇以和解降低風險與成本。
講座上半場,簡董事長從專利訴訟的制度設計談起,剖析其與一般民事訴訟在損害賠償目的、證據門檻與結果可預測性方面的差異。他指出,專利訴訟往往成為技術與法律交叉戰場,其牽涉的不僅是單一產品銷售糾紛,而是整體營運策略、品牌聲譽乃至企業長期經營穩定性的關鍵風險環節。透過實際統計數據揭示,台灣企業在美國聯邦地方法院所涉專利訴訟中,高達92.4%的案件最終以和解方式結案,法院判決僅占約5.3%,且在法院判決類型中,高達50%為同意判決。這樣的比例凸顯企業面對專利訴訟時,多選擇以和解降低風險與成本。

(簡董事長精彩的演講)
簡董事長進一步介紹美國專利訴訟程序,包括起訴書提交、證據開示(Discovery)、用語釋義聽證會(Markman Hearing)到陪審團審判,並點出每一階段的時間成本與策略性選擇。他也特別提及目前企業在實務中常見的應對策略,諸如主張無效(IPR)、尋求和解、引導訴訟管轄地轉移,以及針對NPE(Non-Practicing Entity)提出的防禦型規劃等,讓同學得以理解專利訴訟中決策的複雜度與高風險性。
課程下半場進入高潮—沉浸式模擬活動《專利之戰:決策風暴》。簡董事長以真實案例為基礎,改編設計一款由中國LED製造商Lumatek在美國遭到同業Brightcore以專利侵權起訴的遊戲腳本。讓學生化身為Lumatek的智財主管,需在有限預算與不斷變動的勝率情境下,完成從律師選擇、是否提出IPR程序、是否主張不正行為(inequitable conduct)抗辯,到是否接受和解提議等一連串策略選擇。每一次決策都會即時影響模擬訴訟的預估勝率與剩餘資金,逼真程度堪比真實戰情模擬。
課程下半場進入高潮—沉浸式模擬活動《專利之戰:決策風暴》。簡董事長以真實案例為基礎,改編設計一款由中國LED製造商Lumatek在美國遭到同業Brightcore以專利侵權起訴的遊戲腳本。讓學生化身為Lumatek的智財主管,需在有限預算與不斷變動的勝率情境下,完成從律師選擇、是否提出IPR程序、是否主張不正行為(inequitable conduct)抗辯,到是否接受和解提議等一連串策略選擇。每一次決策都會即時影響模擬訴訟的預估勝率與剩餘資金,逼真程度堪比真實戰情模擬。
模擬過程中學生面臨多重抉擇,例如應選擇攻擊型高費用但勝率高的律師,還是選擇穩健型低成本但較保守的律師?是否應主動出擊提出IPR無效挑戰,還是保留至法庭階段再做攻防?甚至當原告在證據開示中試圖引入關於潛在惡意的溝通記錄時,學生須即時判斷是否接受交換條件,犧牲部分抗辯權益以換取排除不利證據。

(沉浸式模擬活動《專利之戰:決策風暴》)
課程最後,簡董事長以模擬遊戲的審判結局為總結,指出一場專利訴訟往往不是技術對技術、而是「組織判斷」對「信息風險」的全面對決。這場講座不僅打破了學生對智慧財產權的抽象印象,也賦予未來智財管理者面對國際爭端時所需具備的風險思維與決策判斷力。特別是在全球企業競爭愈趨激烈、專利戰線逐漸外移的當下,本次課程猶如一場事先演練,為學生未來投入法務或智財實務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