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智碩110王介柔報導】
任何商業活動均離不開經濟學,而經濟學亦普遍出現在你我的日常中。建構經濟學最基礎的因素即為供需關係。不知道各位是否和筆者有一樣的疑惑,認為經濟學教科書上所列載的題目會給我們足夠的資訊以便解題,比如需求具體有多少。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該如何取得「需求」這項因子?倘若無法獲知,又該如何落實經濟學於商業活動,進而取得利益成功?
本學期許牧彥老師「創新經濟學與產業動態分析」課程邀請周龍鴻博士與同學分享「應如何預估產品之需求」的具體方法。周龍鴻帶領同學透過Miro(虛擬共同協作平台)一同製作產品使用者故事地圖,進而導引出實際產品需求,讓同學對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課程一開始,周龍鴻即以「何謂需求」為破題,提到需求可以指「產品、服務或結果必須展現的狀態,以滿足契約和其他具強制性的規格」,亦得為「藉由產品或服務來解決商業、群體或個人的需要」。需求種類並非單一,而是區分成產品需求、專業需求及品質需求。其中產品需求可理解為由商業及利害關係人需求、解決方案需求和轉移需求等組成。
另外,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簡稱US)係指一種描述問題與需求的方式,透過簡單句子便能與使用者建立對話,為產品需求規劃書的必備環節。周龍鴻於課程中亦向同學介紹應如何正確使用US及其格式。US通常由一句話組成,格式如下:As a ___角色___, I want to ___功能___, so that ___目的___。以Line的爬梯子功能為例,其中所蘊藏的US即為:As a 團隊成員, I want to 快速有效分工, so that 達成節省時間的目的。每組US即代表一種需求,各自獨立的需求搭配敏捷開發的模式,也就是配合縱切思維,通常係以短時間1週至1個月為運作單位,捨棄傳統橫切產品開發之模式,以利降低及分散整體風險,同時使產品能快速獲得反饋與適應變化。
課程後半段,周龍鴻帶著同學以「老街創生」為主題,在Miro上進行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集結大家的創意來搜集各種US,以5分鐘極短時間讓各組同學就「前置規劃、規劃階段、執行階段、階段監控、活動結案」等五大階段分別思考其可能產生的需求為何。透過周龍鴻的分享,促使同學於實際生活中就「如何取得需求這項變數」有更具體的認知,同時於本堂課共同製作使用者地圖,為敏捷開發實作課程畫下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