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資產診斷與運營】無形資產評價實務

  • 2022-12-27
  • 科管智財所

【科智碩111李欣屏報導】

  2022年11月22日在宋皇志老師「智慧資產管理」課程中,邀請現任PwC會計師黃小芬,前來分享「無形資產評價」的理論觀念和實務經驗。

這是一張圖片


  黃小芬畢業於台灣大學會計系,加入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一年後,選擇前往密西根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回國後於PwC財顧部門服務,目前擔任普華國際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隨著商業環境和法規的變化,近年企業對「無形資產評價」的人才需求大幅提升。黃小芬以「無形資產評鑑目的」作為開場,分享辨認「無形資產」的三大指標:具有可辨認性、可被商業控制、未來經濟效益,並列舉「藝術」、「行銷」、「客戶」、「技術」、「合約」五大類別對應的常見項目。

這是一張圖片


  黃小芬首先分享「經濟效益年期」的概念,說明當前「無形資產」可分為有限年期及非確定年期。前者之可利用性與經濟價值貢獻會隨著時間改變,需依耐用年限據以計算攤銷,例如:「專利權」會因法定期限屆滿而消滅,「技術」則受技術更迭及市場環境趨勢影響,致使其喪失競爭力,經濟價值下滑。後者包含商譽、商標、廣播執照等項目,耐用年限於評價當下往往無法確認,故企業應每年進行至少一次減損測試。


  簡單說明「無形資產」的基本觀念後,黃小芬為同學們介紹「無形資產評價」的三大方法,分別是:以類似資產之交易資訊評估的「市場法」、預估未來現金流量折現的「收益法」以及透過重置資產成本估計的「成本法」。以十幾年前曾紅極一時的Blackberry為例,由於手機屬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其商標價值和品牌與消費者偏好密切相關,且消費者輪廓和交易情境較難複製,故無形資產評鑑多半採取收益法,成本法次之。


  接著,黃小芬更進一步說明三大方法底下的不同計算方式與適用情境。舉例來說,「成本法」是以重置資產之成本為基礎,鑑於無形資產時常出現投入成本與報酬不成比例的情形,通常會用於評估內部研發系統。相反地,「收益法」著眼於未來所能創造的價值,較符合無形資產之特性而為交易市場所青睞。


  除了分享現行實務,黃小芬也不諱言「無形資產評價」眼下面臨的挑戰,點出目前市場存在資訊不對稱、欠缺普遍可行的營運模式、智財資料庫鑑置不夠完善等問題仍待解決。最後以線上遊戲平台的商標和電影版權兩個案例,帶領同學們一窺「無形資產」的實務操作。


  非常感謝宋皇志老師邀請黃小芬會計師分享無形資產理論與豐富經驗,讓同學們獲益良多。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