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管組114級葉禹旋撰稿】
2025年10月21日,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舉辦114-1「人文創新與永續發展」課程專題演講。本次活動邀請台灣微光行動協會創辦人、逢甲大學文化與社會創新碩士學位學程特聘教授侯勝宗,主講「微光接送,一如既往」,與師生分享其長年耕耘於偏鄉交通與社會創新的實踐經驗。
演講主題聚焦於「移動的限制中,看見生命的可能」,以微光接送為切入點,探討以人為本的人文創新精神。侯老師自2006年起即關注計程車司機勞動處境,進而於2014年創立台灣計程車協會,推動「mobility as a social service」(移動服務社會)。他以真實行動將研究轉化為服務,實踐學術的社會使命。
侯老師一開始就提及:人文創新鮮少用「消費者」一詞,而更傾向於「使用者」——因為消費者必須付費,而使用者不一定付得起;更以「一次創造」與「二次創造」說明社會影響力的生成:前者是對未來的構想,後者則是將理想化為可持續的行動。他指出,「創新」不是為了消費市場創造利潤,而是回應被忽視的社會需求。微光接送的初衷,是看見司機、乘客,特別是身障者與高齡者的真實處境,並設計出有尊嚴的移動服務。他分享微光團隊以「偏鄉微血管」為概念,將共乘、照護與科技力串連服務網絡,不僅提升司機收入,也打通居民就醫、採買、社交等生活必須的通道。侯老師自2020年便一路在進行公共政策倡議,推動偏鄉交通的法規調適,在多方利害關係人的集體合作下,分別通過了偏鄉交通白牌車合法化與客貨共載等法規,目前並努力於通用計程車牌的放寬,真正落實「交通平權」的核心理念。

除了移動弱勢者的生命和生活照顧之外,移動也能串起地方創生的生計與生意亮光。侯老師談及微光進入偏鄉場域投放服務的真正目標是:「我們進去,是為了離開。」強調社會創新團隊的角色,是暫時介入、協助地方建立自主運作能力。微光接送並非單一的交通解方,而是一種多元角色共構的社會設計:讓司機同時成為照顧者、協助社區營運者與地方文化導覽大使;讓地方居民不必遷離家鄉,也能穩定生活與工作。他以「微光是那條串起珍珠的線」形容自己與團隊,將政府、企業與民間力量串連,創造跨界的社會影響力。「因為我相信,它會發生」,這是他二十年如一日行動的信念根源。這場演講不僅展現了人文創新的溫度,也讓在場的每一位聽眾重新思考移動與照顧的社會價值——真正的創新是回應社會需求,而非僅為市場創造利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