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文社會】蔡元隆分享科幻電影歷程與啟發

  • 2022-05-17
  • 科管智財所

【科智碩110郭咨余報導】
 

  本學期柯玉佳老師「科技與人文社會」課程邀請科管組85級校友,潑墨仙人影視公司蔡元隆副總進行專題演講。蔡元隆長期投入電腦動畫及影視相關工作,本次演講以科幻電影為主題,結合STS相關議題,引導同學省思生命科學、機器人及元宇宙帶來的影響。科幻電影建立在科學幻想情境或假設為背景,但也呼應許多政治社會議題,反諷社會發展。
 

  演講首先介紹科幻電影的發展歷史,以每十年為一階段進行說明。1902年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1933年第一部大成本製作的巨獸怪物電影—《金剛,科幻電影關鍵發展期為1970-1980年間,這段期間許多對電影界有重大影響的導演紛紛展露頭角,包括喬治盧卡斯、史匹柏史匹柏及詹姆斯柯麥隆,其中喬治盧卡斯所拍攝的星際大戰系列更創造出高價值IP,迪士尼後來花了40億美金買下星戰系列IP,顯現科幻電影帶來的影響力。1980-1990年間科幻電影的製作成本及門檻提高,加上需要良好的後續行銷體系,因此擁有眾多資源的好萊塢成為科幻電影的產地,科幻電影的產業結構逐漸成型。而電腦技術的進步也增加科幻電影的豐富度,科幻喜劇片(例如:回到未來)很受市場歡迎。2000年後,人工智慧及地球環境發展開始在科幻電影中被大量討論,駭客任務的推出也讓元宇宙議題被大眾熟知。2010年後,電影技術大幅進步,但人文主題並未創新,因製作成本高昂,為降低風險故需更商業化,單一化的英雄電影及其續集系列為市場主流,排擠不同科幻創意主題的機會。
 

  蔡元隆也以科學怪人為開頭,介紹科幻電影對生命科學的想像。此為西方文學第一部科幻小說,從1910年愛迪生翻拍電影開始,至2015年仍有最新版本的翻拍作品,實為歷久不衰的科幻經典;旨為批判社會歧視及階級不公,人類有信心的生命科學實驗結果不一定如我們所想。另一部生命科學與視覺特效經典為1993年侏羅紀公園,史匹柏導演將其定位為不折不扣的驚悚科幻電影,知名台詞「Life finds a way」更揭示了人類控制生命,讓物種重生是不可能的。隨著技術發展,基因躍上生命科學的舞台,也成為科幻電影的主題之一。1997年千鈞一髮即為探討人類基因與命運的代表作品,帶出基因優生學盛行的世界,基因是否決定人類命運的大哉問。蔡元隆也請同學思考:為何電影中的生命科學實驗都以不可控的結果呈現?同學也從神創論及人類本性等角度和學長展開討論。
 

  最後則進入機器人及元宇宙的討論,機器人在科幻電影中有多種面向,從銀翼殺手中的仿生人、魔鬼終結者中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到芬奇的旅程中和人類建立愛和信任的機器人等等。在機器人的議題中,蔡元隆引導大家思考人類和機器人的相處之道,當機器人有自我意識後,我們是否要有因應之道?並舉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為例,衍生當代微軟CEO提出的機器人六大定律,討論發展機器人技術的指引。元宇宙一詞因臉書再次成為熱門話題,駭客任務三部曲及一級玩家皆展示科幻電影對元宇宙的想像,討論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分界及區隔。本次演講蔡元隆展現對科幻電影的熱忱,並結合自身影視工作經驗,從STS的角度帶領大家思考其中和我們關係密切的議題,課前也提供同學閱讀材料及相關影片,列出演講中想探討的問題,增加同學對科幻電影及人文議題的認識。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