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社会】蔡元隆分享科幻电影历程与启发

  • 2022-05-17
  • 科管智财所

【科智硕110郭咨馀报导】
 

  本学期柯玉佳老师「科技与人文社会」课程邀请科管组85级校友,泼墨仙人影视公司蔡元隆副总进行专题演讲。蔡元隆长期投入电脑动画及影视相关工作,本次演讲以科幻电影为主题,结合STS相关议题,引导同学省思生命科学、机器人及元宇宙带来的影响。科幻电影建立在科学幻想情境或假设为背景,但也呼应许多政治社会议题,反讽社会发展。
 

  演讲首先介绍科幻电影的发展历史,以每十年为一阶段进行说明。1902年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1933年第一部大成本制作的巨兽怪物电影—《金刚,科幻电影关键发展期为1970-1980年间,这段期间许多对电影界有重大影响的导演纷纷展露头角,包括乔治卢卡斯、史匹柏史匹柏及詹姆斯柯麦隆,其中乔治卢卡斯所拍摄的星际大战系列更创造出高价值IP,迪士尼后来花了40亿美金买下星战系列IP,显现科幻电影带来的影响力。1980-1990年间科幻电影的制作成本及门槛提高,加上需要良好的后续行销体系,因此拥有众多资源的好莱坞成为科幻电影的产地,科幻电影的产业结构逐渐成型。而电脑技术的进步也增加科幻电影的丰富度,科幻喜剧片(例如:回到未来)很受市场欢迎。2000年后,人工智能及地球环境发展开始在科幻电影中被大量讨论,骇客任务的推出也让元宇宙议题被大众熟知。2010年后,电影技术大幅进步,但人文主题并未创新,因制作成本高昂,为降低风险故需更商业化,单一化的英雄电影及其续集系列为市场主流,排挤不同科幻创意主题的机会。
 

  蔡元隆也以科学怪人为开头,介绍科幻电影对生命科学的想像。此为西方文学第一部科幻小说,从1910年爱迪生翻拍电影开始,至2015年仍有最新版本的翻拍作品,实为历久不衰的科幻经典;旨为批判社会歧视及阶级不公,人类有信心的生命科学实验结果不一定如我们所想。另一部生命科学与视觉特效经典为1993年侏罗纪公园,史匹柏导演将其定位为不折不扣的惊悚科幻电影,知名台词「Life finds a way」更揭示了人类控制生命,让物种重生是不可能的。随着技术发展,基因跃上生命科学的舞台,也成为科幻电影的主题之一。1997年千钧一发即为探讨人类基因与命运的代表作品,带出基因优生学盛行的世界,基因是否决定人类命运的大哉问。蔡元隆也请同学思考:为何电影中的生命科学实验都以不可控的结果呈现?同学也从神创论及人类本性等角度和学长展开讨论。
 

  最后则进入机器人及元宇宙的讨论,机器人在科幻电影中有多种面向,从银翼杀手中的仿生人、魔鬼终结者中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到芬奇的旅程中和人类建立爱和信任的机器人等等。在机器人的议题中,蔡元隆引导大家思考人类和机器人的相处之道,当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后,我们是否要有因应之道?并举着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为例,衍生当代微软CEO提出的机器人六大定律,讨论发展机器人技术的指引。元宇宙一词因脸书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骇客任务三部曲及一级玩家皆展示科幻电影对元宇宙的想像,讨论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分界及区隔。本次演讲蔡元隆展现对科幻电影的热忱,并结合自身影视工作经验,从STS的角度带领大家思考其中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议题,课前也提供同学阅读材料及相关影片,列出演讲中想探讨的问题,增加同学对科幻电影及人文议题的认识。

This is a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