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級科管組江怡萱撰稿】
2025 年 10 月 23 日,由科智所開設之大學部核心通識課程-科技與人文社會邀請張巧宜學姊分享科技與藝術碰撞的過程與樣貌。張巧宜學姊身為劇場工作者,擁有紐約大學表演藝術行政碩士學位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和紐約HERE Arts Center等重要藝術機構的實務經驗。演講中,她以提問為引導,循序漸進地帶領同學們思考:科技在藝術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它如何幫助我們重新定義藝術的本質?
藝術本質的重新探問
講者說明,科技藝術的核心價值在於幫助我們檢視藝術的本質。當藝術不再侷限於畫布或舞台,而是透過光線、演算法、VR等新科技媒介傳遞時,我們開始思考: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她認為,藝術可以是與科技共同展開的對話,而科技的介入不僅打破了藝術的界線與形式,更讓藝術擁有更多表現語言。
科技不只是工具,而是作品的核心
演講一開始,講者便邀請同學分享近期接觸過的科技藝術作品。她藉此提出核心觀點:在科技藝術中,科技不僅僅是工具,而是參與作品語意、結構與互動的核心之一。這與過去將科技視為「輔助手段」的觀點截然不同。正如麥克風能放大聲音,但麥克風本身並不構成科技藝術;而當攝影機拍攝真人表演時,若科技僅作為記錄工具,同樣不算科技藝術。
在現今技術快速發展的世界中,講者進一步指出,科技藝術中的科技並非一定要是「最新的」。重要的是科技如何與創作意圖結合,成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以攝影發展史為例:攝影術問世之初,曾引發「藝術是否會被科技取代」的焦慮,但最終攝影本身成為一門藝術,透過光線、構圖等元素表達創作者的意圖。AI的出現同樣為藝術帶來更多表現語言,而非取代藝術本身。

三大面向:想像與創造、介質與互動、感知與經驗
講者將科技藝術的探索分為三個層面,透過多個國際案例深入剖析:
想像與創造:生成式AI的共同創作
在「想像與創造」面向,張學姊介紹了藝術家Refik Anadol的作品《Unsupervised》,該作品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展出。Anadol運用AI模型學習MoMA館藏的13萬件藝術品後,生成抽象視覺影像。這件作品探問:當AI也擁有潛意識、也會創作時,會是什麼樣子?
講者指出,這是「人與機器共同想像的結果」。AI不僅模仿、思考人類的創作模式,更透過演算法「夢想」出全新的美學形式。Anadol的工作室也開發了Large Nature Model(LNM),這是全球首個專注於自然世界的開源生成式AI模型,透過訓練約1億張自然影像,創造出對生態系統的數位想像。
演講中也提及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的展覽《Assembly》,藝術家Rashaad Newsome創造了名為「Being」的AI角色。這個性別非二元的AI導師教授voguing舞蹈與批判理論,將黑人與酷兒文化的創作置於過去象徵白人軍事權力的歷史空間中。講者指出,這個展覽展現了未來是由不同文化共同創造的理念,並透過AI角色引導觀眾認識黑人與酷兒歷史創作。
介質與互動:科技作為感性媒介
「介質與互動」層面探討科技本身的實體如何成為藝術的一部分。講者以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作品《晚風》為例。藝術家高德亮以42,000條尼龍線與48組雷射裝置,創造出對氣流、人流、溫度等環境變化即時回應的光影空間。這件作品每晚8點至凌晨1點點亮,成為士林夜市周邊的「城市小夜燈」,讓路過的居民、夜市攤商與散場觀眾都能感受到藝術與日常生活的連結。
感知與經驗:沉浸式體驗的儀式感
在「感知與經驗」面向,張學姊介紹了VR作品《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這部由何曉玫MeimageDance創作的作品,融合臺灣民間故事、VR技術與觀落陰儀式,觀眾需脫鞋、抽籤詩,進入一個由舞蹈、聲音與虛擬影像交織的沉浸場域。
另一個重要案例是Chunky Move舞團的《機神祭》。這部作品結合電子外骨骼、印尼實驗電子樂團Gabber Modus Operandi的甘美朗融合電音,以及當代舞蹈,探討「後人類」的身體政治與機械神秘主義。舞者身穿由機車裝備改造的外骨骼服裝,在科幻風格的燈光下舞動,呈現人類與機器神祇共存的未來想像。
演講最後的提問互動環節中,同學提出講者的內容讓其看見科技的人性實踐。有別於過去常將科技與效率做結合,透過講座可以看到科技在藝術創作中的展現。更有同學們針對「如何界定AI在藝術中是藝術的媒介或為參與藝術的核心之一」、「AI作品是否能與人類創作進行比較」以及「不同環境背景對於藝術創作的差異」等進一步提出疑問。講者以清晰且易懂的方式解答,認為這取決於科技在該藝術作品中是工具還是參與創作的主體。她強調重點不在於科技的「新」或「舊」,而在於它如何與創作意圖結合,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學與講者提問互動

講者、老師和與會同學大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