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財產管理課程】鑑往知來—淺談智慧財產評價

  • 2025-05-02
  • 黃鈺婷
【113級智財組陳軒磊撰稿

114428日智慧財產管理課程,非常榮幸邀請到華淵鑑價股份有限公司的陳淑珍副總、王儷蓉經理及吳宣儀副理蒞臨演講,分享無形資產評價的實務經驗。本次課程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陳詩欣老師所授的「智慧財產權管理實務」課程聯合開設,促進來自不同科系背景的學生交流與討論。

上半場講座中,陳副總以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為引,生動地闡述無形資產於現代企業中所能創造的潛在鉅額價值。接著從財會公報IAS 38與評價準則第七號「無形資產」的定義切入,說明無形資產須符合「無實體形體」、「可辨認」、「具未來經濟效益」及「非貨幣性資產」四項條件,並介紹可辨認無形資產的五大類型:行銷相關、客戶相關、文化創意相關、技術相關與合約相關無形資產。至於不可辨認之無形資產,則以「商譽」於收購時認列。在各類無形資產中,其中尤以「客戶關係」在現今企業中佔比最高,反而超越一般大眾熟知的專利權與商標權。
這是一張圖片
(陳副總精彩的演講)

論及無形資產價值的決定,陳副總指出,其價值並非唯一,而是存在一個合理區間,甚至可能自零延伸至無上限。同時亦強調,企業於財務報導、稅務、交易、訴訟或內部管理等多元目的下,對無形資產評價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下半場講座,王經理與吳副理則深入分享實務操作的評價流程與案例。王經理指明,無形資產在不同價值前提下的評價結果往往大相逕庭,例如繼續經營假設下交易的金額,往往會高於在清算或有秩序拍賣情境下之價值。吳副理則以專利為例,指出評價過程中除考量預期市場價值與技術發展階段外,還須審慎評估專利的權利化程度、是否具競爭優勢、是否面臨技術過時,以及經濟生命週期等多重因素。

在問答互動環節氣氛熱烈,師生踴躍提問。陳副總最後也特別強調,無形資產評價不僅是門科學,更是一門溝通的藝術,需要依賴專業判斷與團隊間的充分溝通互補協作,即能作出更客觀的價值判定。
這是一張圖片
(師生問答交流環節)

感謝三位講者們以豐富的實作經驗、生動的案例以及專業的知識引導同學認識無形資產評價在智財管理中的重要性,進一步啟發學生們對相關領域的興趣。
這是一張圖片
(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