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智所創新講座】創新是一門學問嗎?—創新理論的演化脈絡

  • 2025-05-21
  • 黃鈺婷
【113級科管組江怡萱撰寫】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於5月16日舉辦創新講座,邀請科智所講座教授吳思華及與談人許牧彥助理教授,以「創新是一門學問嗎?—創新理論的演化脈絡」為題,從學理建構、提問框架到實務實踐,探討創新是否可成為一門具體、可操作且能對話的學術領域。

創新該具備哪些條件?


吳思華教授在演講開場即指出,當今社會將「創新」視為顯學,但各界在使用這個詞時,往往僅停留在「新的事物」的描述層次,卻忽略了其應有的學術意涵。他提出,若創新要成為一門真正的學問,必須具備三項條件:系統性的理論知識,能提供理解與決策的提問架構,以及可被實踐的能力。更進一步地,他將創意界定為「新穎、適當且有用的觀念」,而創新則是「將創意轉化為具體產品或服務,並經由市場與社會獲得認可」。


這是一張圖片
吳思華教授分享創新定義

從人文創新到三位一體理論

在講座中,吳教授延伸其過往提出的人文創新3.0邏輯,提出「創新三位一體理論」,將創新過程分為投入、處理與產出三個環節,強調創新必須在科技、企業與人文三個面向之間相互作用,形成動態的共創關係。他指出,創新的起點是投入面,也就是「技術本事」的建立,這不只是知識的堆積,更是專業知識、場域經驗與組織脈絡的有機整合。唯有如此,創新知識才能在對的時機,透過對的人,在適當的場域中被有效應用,並藉由制度性保護與轉譯能力發揮其價值。

處理面則是將創意落地為創新的關鍵。吳教授指出,創新不能靠單打獨鬥,而需仰賴組織中的共識、承擔與制度支持。企業必須具備辨識並承接創意的能力,透過組織學習與動態調適機制,讓創意成為可以推進的具體行動。他特別強調企業家精神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個人意志的展現,更是組織能否轉化創意為價值的核心動力。

在產出面,吳教授則回到創新的最終目的——回應人本需求。他指出,真正有意義的創新,不應僅追求技術的突破或經濟的成長,而應進一步連結人文價值與社會關懷。創新應能感動人心、洞察未被滿足的需求,甚至進入尚未被發現的「零消費市場」。他認為,創新的成果不只是功能上的提升,更應包含情感與文化的再創造,才能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並在社會中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樣的創新,必須建立在完整且具流動性的「人文生態系」上。吳教授指出,這個生態系是由多元行動者構成的協作網絡,透過資源共享與跨界互動,使創新能不斷擴散、演化與繁衍。他強調,創新必須紮根於人文關懷,透過滿足異質需求,才能開創真正的藍海市場,也才能讓創新理論與實踐具備永續發展的可能。
這是一張圖片
吳思華教授分享創新的三位一體理論

理論與實務的對話:歷史脈絡與未來展望

在與談環節中,許牧彥助理教授補充了創新理論的歷史背景,說明創新早在熊彼特時代便被視為驅動資本主義經濟演化的重要力量。此後,演化經濟學進一步強調創新的動態性,而現代管理學也發展出創新管理的系統架構與流程標準。許教授指出,創新已不再只是企業的管理工具,而是一種可以跨領域應用的思考方式,適用於國家政策、教育體系乃至個人實踐。他強調,政大作為知識創新的搖籃,應持續推動跨域對話,深化創新作為學問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可能。

本次講座從吳思華教授的理論建構,到許牧彥助理教授的歷史回顧與應用補充,帶領與會師生思考「創新」不再只是流行口號,而是一門需要系統思維與實踐精神並重的學問。講座現場討論熱烈,展現政大科管智財所對創新議題的深厚關注與持續探索。未來,科管智財所將持續以創新為核心推進學術與實務的結合,攜手各界共創更具深度與人文關懷的知識藍海。
這是一張圖片
講座完與會貴賓一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