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级科管组江怡萱撰写】
国立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于5月16日举办创新讲座,邀请科智所讲座教授吴思华及与谈人许牧彦助理教授,以「创新是一门学问吗?—创新理论的演化脉络」为题,从学理建构、提问框架到实务实践,探讨创新是否可成为一门具体、可操作且能对话的学术领域。
创新该具备哪些条件?
吴思华教授在演讲开场即指出,当今社会将「创新」视为显学,但各界在使用这个词时,往往仅停留在「新的事物」的描述层次,却忽略了其应有的学术意涵。他提出,若创新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必须具备三项条件:系统性的理论知识,能提供理解与决策的提问架构,以及可被实践的能力。更进一步地,他将创意界定为「新颖、适当且有用的观念」,而创新则是「将创意转化为具体产品或服务,并经由市场与社会获得认可」。

吴思华教授分享创新定义
从人文创新到三位一体理论
在讲座中,吴教授延伸其过往提出的人文创新3.0逻辑,提出「创新三位一体理论」,将创新过程分为投入、处理与产出三个环节,强调创新必须在科技、企业与人文三个面向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动态的共创关系。他指出,创新的起点是投入面,也就是「技术本事」的建立,这不只是知识的堆积,更是专业知识、场域经验与组织脉络的有机整合。唯有如此,创新知识才能在对的时机,透过对的人,在适当的场域中被有效应用,并借由制度性保护与转译能力发挥其价值。
处理面则是将创意落地为创新的关键。吴教授指出,创新不能靠单打独斗,而需仰赖组织中的共识、承担与制度支持。企业必须具备辨识并承接创意的能力,透过组织学习与动态调适机制,让创意成为可以推进的具体行动。他特别强调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个人意志的展现,更是组织能否转化创意为价值的核心动力。
在产出面,吴教授则回到创新的最终目的——回应人本需求。他指出,真正有意义的创新,不应仅追求技术的突破或经济的成长,而应进一步连结人文价值与社会关怀。创新应能感动人心、洞察未被满足的需求,甚至进入尚未被发现的「零消费市场」。他认为,创新的成果不只是功能上的提升,更应包含情感与文化的再创造,才能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并在社会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样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完整且具流动性的「人文生态系」上。吴教授指出,这个生态系是由多元行动者构成的协作网络,透过资源共享与跨界互动,使创新能不断扩散、演化与繁衍。他强调,创新必须紮根于人文关怀,透过满足异质需求,才能开创真正的蓝海市场,也才能让创新理论与实践具备永续发展的可能。

吴思华教授分享创新的三位一体理论
理论与实务的对话: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
在与谈环节中,许牧彦助理教授补充了创新理论的历史背景,说明创新早在熊彼特时代便被视为驱动资本主义经济演化的重要力量。此后,演化经济学进一步强调创新的动态性,而现代管理学也发展出创新管理的系统架构与流程标准。许教授指出,创新已不再只是企业的管理工具,而是一种可以跨领域应用的思考方式,适用于国家政策、教育体系乃至个人实践。他强调,政大作为知识创新的摇篮,应持续推动跨域对话,深化创新作为学问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可能。
本次讲座从吴思华教授的理论建构,到许牧彦助理教授的历史回顾与应用补充,带领与会师生思考「创新」不再只是流行口号,而是一门需要系统思维与实践精神并重的学问。讲座现场讨论热烈,展现政大科管智财所对创新议题的深厚关注与持续探索。未来,科管智财所将持续以创新为核心推进学术与实务的结合,携手各界共创更具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知识蓝海。

讲座完与会贵宾一起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