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智所碩105陳雅琳報導】
培育改變社會的人才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侯勝宗兼任教授之「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課程,於2017年5月8日請來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Sunny Lin),同時也是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畢業的校友,回來分享社企流三年前開始的一項計畫—iLab創新育成培訓。這項計畫目的是為培訓剛踏出第一哩路的社會企業創業家,給予他們所需要的一切資源。
創新育成計畫分為兩個項目:Try it和Do it。在Try it階段,只要創業家有一個改善社會的點子,就可以申請此計畫,而在半年過程中,社企流將幫助他們打造產品原型,並以科學方式驗證市場。接下來進入Do It階段的社會企業,並不是指單一創業者,而是一個健全團隊,它擁有完整的商業模式和早期大眾,但缺乏成長動能,所以社企流將扮演策略建議者角色,利用半年時間,輔助創業家成長為全方位的團隊領導者。
不做錦上添花,只願雪中送炭
當初為何萌生做育成計畫的念頭,Sunny說是因為看到台灣既有育成計畫和政府資源的規定,大部分規定的補助對象都需政府立案,或是有盈餘的財報資料,但對於初創的社會企業來說,這些資源即使他們拋出申請也無法得到。因此社企流選擇無償讓這些創業家們參與計畫,而計畫所有費用皆是由企業CSR贊助,對得到幫助的創業家們來說,Sunny只希望他們有空時能回來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透過新舊創業家之間的交流,建立社會企業的聯絡資料庫。
執行團隊的第一手觀察:社會創業初期的必備條件
在演講過程中,Sunny也分享育成計畫團隊觀察歷屆社企創業家的心得,她說有時和這些創業家聊天,你就會對他們的企業經營有一定的概念,如果是一個想長期經營的社會企業,它需要符合下列六項重要條件:
1. 對的社會創業命題
2. 願意承擔創業風險
3. 具備基礎創業技能
4. 專注於真正有價值的事
5. 具備成本效益概念
6. 努力存活也不忘目標
改變社會不一定要創業:加入新創團隊
最後Sunny鼓勵我們,踏入社會企業並不一定要透過創業或建立團隊。在後半段的時間裡,她以開放同學回答的方式,讓與會同學都能分享自己在公益或社企中學習的想法和經驗,並和同學討論現在社會企業的人才及工作環境,或許因為種種原因,使年輕一代明明對社會企業抱有興趣,踏入職場後卻選擇其他事業,但其實投入社企並沒有那麼難以想像,Sunny以新創企業做比喻,告訴大家加入社企其實也與加入新創企業相似,從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都有參與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的途徑。
Sunny 下一場活動:為明日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https://www.forum5.seinsigh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