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創新:啟動商業模式變革】故宮博物院移地教學

  • 2022-04-12
  • 科管智財所

【科智碩110陳懿軒報導】

  本學期蕭瑞麟老師開設之「開放創新:啟動商業模式變革」課程,於3月31日至國立故宮博物院進行移地教學,為同學呈現創新文物導覽方式並介紹故宮商店文創行銷策略。

(圖:本課程至故宮移地教學並與臻印藝術合作。蕭瑞麟老師(右)致贈禮品予臻印藝術店長。)

導意縮短認知落差,加深對文物的理解

  來到故宮,首先體驗的是實驗性導覽。以「一眼千年」為主題,選擇不同年代的14個重要文物,透過這些文物認識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實驗性導覽希望改變一般博物館過於學術的展示與解說,以文創主題導覽文物,提升觀眾對文物的興趣與理解,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例如介紹青銅酒器—犧尊時,導覽員除了對於其外觀、功能有詳細的說明,也特別提及青銅延展性高但硬度不足。當時的人發現在製作過程中加入錫和鉛,能降低銅的熔點、提升硬度,後來又發現加入砷(即砒霜)的效果更好,不過這些元素都具有毒性。因此推測商紂王晚年暴虐的性格,以及出現焦躁、記憶障礙等症狀,是因為當時以青銅酒器盛酒,飲酒時亦會攝取到毒素,造成鉛中毒。或許商朝滅亡不應歸咎於妲己,而是青銅器導致王朝的衰敗。根據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之發現,妲己身為商代王后,工作繁重,身兼多職,她很可能只是無故背負了惡名。這種創新導覽方式,帶給觀眾更多文化知識,藉由文物背後的故事有所啟發。

運用逼真品,化解無法看到的遺憾

  聆聽完精彩的導覽,來到故宮商店中的臻印藝術。臻印藝術最具特色的商品是以數位微噴法製作而成的高度仿真複製畫。
  故宮的鎮院之寶,如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等畫作,通常是「博粉」來到故宮最想觀賞的。然而故宮為了保護這些文物,規定在45日的展期之後就必須進行三年以上的古物修復。限展令常使觀眾來到故宮後卻無法一睹文物風采,只能帶著失望離去。為此與臻印藝術合作,展示並導覽仿真的《谿山行旅圖》,解決觀眾來訪但看不到文物的困境。

 

(圖:藉由逼真品的導覽,化解觀眾看不到經典文物之憾。)

 

  范寬繪製《谿山行旅圖》時採「散點透視法」的技巧,將不同立足點所見之事物重新組織於畫面中,類似現代人用手機拍攝的全景照片,觀眾站在任何位置都能清楚看見畫面中的每個細節。圖中,近景描繪趕路的商人與騾隊,代表世間忙碌生活;中景有在深山中求道的僧侶,在崎嶇山路上艱難前行,探索人生真理;遠景的山巒象徵廣闊無垠的大自然,意指唯有到達高境界的修行,才能與自然融為一體。導覽也提到《谿山行旅圖》沒有范寬的落款。曾任故宮副院長的李霖燦先生過去時常臨摹這幅畫,將《谿山行旅圖》的數位圖片裁切並放大,終於在畫中找出范寬的簽名。利用逼真的複製畫,觀眾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作品,甚至能夠直接觸碰。聽完導覽之後,同學們都湊近畫作尋找范寬的簽名、山中的僧侶,與館內導覽比起來又是不同的體驗。

商店文創行銷,導覽結合導流與導購

C:\Users\Saya\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jpg

(圖:臻印商店副店長說明故宮商店如何進行導購。)


  最後,由臻印商店副店長講解故宮商店的行銷手法。臻印商店所陳列的畫作,通常都會配合當期故宮正在展出的文物,再用導覽的方式向顧客解說畫作的寓意。以郎世寧的《聚瑞圖》為例,可介紹這幅畫是郎世寧讚頌雍正為聖人治世之作:畫中荷花與骨瓷瓶比喻和平,一莖兩穗代表歲歲平安,茨菰象徵慈愛的君王。

  顧客瞭解文物隱喻,能對其產生共鳴,擁有購買紀念品的動力;也可以根據送禮對象,挑選有適合寓意的作品,與他人分享來到故宮獲得的體悟與感動。

博物館如何突破制約

  故宮身為國立博物館,必須注意文物保存、文化教育功能,在文創的推展上也有諸多限制。經過此次移地教學,同學們不僅對文物有更深刻的體會,同時可以進一步思考:受到許多制約的博物館,如何以創新的服務模式,打破觀眾與文物之間的隔閡,連結文創事業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