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男孩与片场那些事

  • 2017-08-28
  • 科管智财所

花甲由来

植剧场认为台剧近年来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品质渐渐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因为预算问题而不容易拍出较大器或有格局的戏剧,加上其他国家的戏剧规模越发庞大,使得台剧相形失色。植剧场因而想要带动台剧转动并培植新演员,在初创时就订定四种类型剧,希望带给观众更多元的戏剧,花甲便是属于第四个类型(文学改编)的第一部戏剧。

剧本x改编

导演说当初她第一次看到小说时便毅然决然接下这部戏,因为她看小说时就已经感动落泪。不同于以往的剧本系由编剧独立完成,花甲是从零开始,由导演与编剧共同参与剧本创作的一部戏剧,其中花甲男孩的原着作者杨富闵先生也并列编剧中。纵然有高质量的文本作为基础,如何由九个短篇改编成一部更庞大的连续剧,导演和编剧也是经过多次的讨论,最后才决定将九篇里的几个人物凑在一块并以一个家族的故事去呈现,虽然角色及故事稍有改变,但原着的精神却依旧存在,此外原作者杨富闵也一直都有参与改编剧本,也因此原着与改编剧中取得一个很棒的平衡。

幼稚的男孩长不大

原着中其实并没有刻意提及男性的鲁蛇与女性的伟大,却流露阿嬷守护家族、祖孙情感与世代生活的感觉。"有些男孩一辈子都还没转大人"花甲第一个想要诉说的议题,导演说"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或情绪时,女人都比男人坚毅",就如同繁星一姐般,她认为每个人的祖父母辈,也都有一个无论如何都坚强地守护家庭的阿嬷。他认为男性在传统的社会价值下被要求成为高标准,脆弱的内心因为角色印象而被迫表现出坚强,但其实现在的社会已经很平等,他们希望传达男女都是一样的坚强和脆弱,感情的表达应该更勇敢而不必强忍,也希望长辈能透过郑光辉那代而重新思考对于子孙辈的要求。他希望改变有爱不敢说和家族比较的情况,减少家族的纷争与世代的鸿沟,希望透过戏剧让大家更能去倾听、理解和面对自己的家人。

IMG_2805

没有人有资格说你是鲁蛇,除非你觉得你自己是鲁蛇。

导演说这是他个人对于花甲的精神。成功不该有一个被规定的样子,如果你觉得你生命中幸福是很重要的事,而你让自己过得很幸福,那你就可以勇敢地告诉大家你很成功。她想告诉我们这辈的年轻人,过去台湾的社会或许肯拚命就可以成功 但台湾的现况或许让我们觉得很辛苦、茫然,现在的年轻人或许没有办法,但这并非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努力,可是却被冠上鲁蛇的称号。或许很多人跟郑花甲一样很茫然,他希望透过这个角色告诉年轻人,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而看轻或改变自己,而是认真地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些甚么,坚持自己的梦想,有一天你也可以证明自己的成功。

角色x演员

过去戏剧选角是在剧本完成后再由导演根据角色去挑选适合的演员,花甲比较不同,因为花甲在写剧本的前期,导演及编剧就已经见过演员,所以在编写剧本的过程里,也在原来设定的角色性格里加入了一些演员本身的特质。像是花明的杂耍与翻跟斗便是因为他们知道演员的特质而加入的,反而更能让角色特质显露出来。导演认为这部戏的一大特色是戏里没有一个浪费的角色,花甲中的每个角色都很立体,角色故事性都很完整,当初二代(子辈)找台湾最具有份量的演员来演出,就是希望借由这些演员的实力来呈现每个角色的独特性,更希望能透过拍摄的过程带领新生代演员成长。导演说他钦佩这些大哥,有大哥风范却不摆架子,让年轻演员更亲近他们,才学习到更多一起成长。

人生需要勇气

导演说很感谢当初他们两人(他与瞿导)的勇气,他们勇敢地保留吃槟榔与说脏话的片段,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最贴近大家生活的样子。若没有脏话和槟榔,花明就不会如此像花明,更不会因为自己的小孩学着说脏话而反省自己。所以,他们感谢当初的勇气,因为他们认定这件事情而勇敢地选择,他们也相信是这股勇气带领花甲的成绩。没有人能确定一部戏会不会成功,导演说他只知道她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所以她很想分享给大家。

在地化?国际化?

许多人对于花甲这么成功的戏剧存在一个疑问:花甲如此本土的戏剧能行销到国际吗?导演说希望走出国际是必然的,但她也认为就像看法国片或伊朗片,有些很棒的作品也都是他们很在地化的作品,可是她并不会因此就不想观看或不喜欢。她相信感情是共通的,只是因为成长背景或语言不同,感情是不会因为国家或地域而有隔阂。当然,花甲中的风土民情或脏话等等可能无法在翻译上完整传达,但她相信透过演员的表演还是能理解这些情感的。所以导演认为故事本身和演员表演是才是真正会传达感情的,或许本土化的一些事物外国人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感情和表演不会因此而折损。

img_2806.jpg

后记

导演说话非常直率却谦虚,话语中藏不住真切的情感,那些对于剧组、演员甚至整个团队的感情都很真诚。正如导演所言,她对于剧组的要求就是要有爱,花甲也是一部充斥爱的戏剧,就像家庭一样成长。我想花甲的成功应该就是因为这份单纯又坚定的爱,因为这份感情才感动这个世代的人们吧。创思实验室,我们下个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