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级博生蔡程毅撰写】
在政大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博士班的 Seminar 上,台大商学研究所陈忠仁教授以「浅谈管理研究、教学与服务」为题,将一堂常见的学术演讲,打造成一场逻辑清楚、层次分明的「方法学三部曲」。他首先把核心命题界定得十分直接:管理是一门专业,而博士生必须以社会科学家的标准处理这门专业。这不是关于经验谈的散文,而是一套可复制、可验证、可在国际期刊站得住脚的工作系统。以下依序从「研究—教学—服务」的三个面向,重构其论证主轴与内在脉络。
在政大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博士班的 Seminar 上,台大商学研究所陈忠仁教授以「浅谈管理研究、教学与服务」为题,将一堂常见的学术演讲,打造成一场逻辑清楚、层次分明的「方法学三部曲」。他首先把核心命题界定得十分直接:管理是一门专业,而博士生必须以社会科学家的标准处理这门专业。这不是关于经验谈的散文,而是一套可复制、可验证、可在国际期刊站得住脚的工作系统。以下依序从「研究—教学—服务」的三个面向,重构其论证主轴与内在脉络。
一、研究:以科学化结构回应情境化问题
陈教授把管理研究放回科学规范之中。他主张,研究者要先确立问题的逻辑骨架:由概念推进到研究问题,再由理论驱动架构与假说,最后落到可操作的变量与严谨的资料。这条路径使研究从「想法」转为「证据」。为了避免题目漂浮,他提出一个极具操作性的分辨法:把主题「变量化」。核心变量是红花,代表你真正欲观察与解释的现象;脉络条件与控件是绿叶,为红花提供生长的土壤与光线。当红花、绿叶各自被精确定义,研究的模型、资料来源与识别策略便会自然对接,研究者也能在同一主题下延展出数篇相互呼应的论文,从积木到建筑逐步成形。
这个研究观同时强调资料策略。以策略与创新管理常见的公司层级研究为例,若以大型数据库为主,便需预先检视样本复盖、衡量一致性与可重复性;若采问卷或自行编码的次级资料,则要把操作流程写成可复核的手册,以确保同侪能在不同时空重现你的结果。理论连结也不能只停在「引用清单」,而要清楚说明机制与方向性:何以预期呈现正负关系?何以会出现非线性或中介、调节效应?当理论与变量对位,分析便有了目标,也能对评论者的质疑给出可检验的回应。
二、教学:从 Books 到 Beliefs,再到 Creation
谈到教学,陈教授以「Teach by BBC」描绘其教学生涯的演化路径。初阶段是 Books,忠实于教材与经典;中阶段是 Beliefs,将个人凝鍊出的研究信念与方法观带入课堂;最终阶段是 Creation,不再仅讲述别人的理论,而是用自己的研究与案例完善教材与论述。这样的演进并非为了教学风格的华丽转身,而是为了让教学与研究互为增益:课堂上对概念的拆解,回到研究时便能成为更严整的操作化定义;研究中的发现与反思,则化作课堂的实证案例与讨论题。博士生若将来走上学术之路,真正的教学能力,不是投影片的漂亮与否,而是能否把方法学的每一个关节说到能被复制、能被质疑、也能被学生拿去做研究。
三、服务:以制度化平台将知识输出到产业与社会
第三部曲谈服务。管理学的学术服务不只指学会与期刊的审查与编务,更包括与产业的制度化连结。陈教授提出多层次的服务场景:学研联盟平台使研究者能长期追踪议题与资料;企业内训与谘询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实务框架;委讬研究与借调让学界触及真实决策;而担任独立董事或政策委员,更能让知识在公司治理与公共治理上发挥影响。这套服务观的关键在于「双向性」:研究不只是输出,更在过程中获得可用于理论精炼的真实资料与问题定义,进而反哺学术。
期刊语法与国际社群:让研究走进被阅读的地方
三部曲之外,陈教授点出一个博士生常忽略的现实:研究不是在真空中发表。你面向哪个学门、采用何种资料与方法、要与哪一群评审与读者对话,都会影响研究题材与识别策略的选择。学门核心期刊各有语法,从理论位置到实证叙事皆有共同期待;地缘政治与资料可得性也在重塑投稿生态。这些并非价值评断,而是学术传播的事实条件。清楚地图,才能设计路线。当研究、教学、服务三者相互咬合,发表便不再只是「把结果送出去」,而是让知识在对的社群被检验与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