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级科管王帷宁撰写】
一、从商业竞赛到创业实践:用人文题目开启创业之路
郑博元学长创办居家整聊室的契机,源自硕士时期参加多场创业竞赛。当时在温肇东教授的建议下,他开始从资源盘点出发,运用「创业九宫格」梳理创业构想。面对当时盛行的大数据与物联网风潮,他反其道而行,选择了一条看似冷门却贴近人心的道路-「整理收纳」服务。他笑说:「整理这件事容错率很高,因为很少人真的愿意做。」从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中,他体会到政大科智所强调的「书中学、做中学、游中学」精神。八年前,他正式创立居家整聊室,将人文关怀与创业实践结合,让「整理」成为一门可被系统化、可被传承的专业。
二、以设计思考找到痛点:把服务变成可复制
居家整聊室创业初期面临的挑战,是市场对「整理」的误解以及产业破碎化特质。为了厘清问题,团队透过访谈与脑力激荡,发现多数人其实「不舍得丢东西、缺乏透明的二手捐赠资讯,且二手交易流程过于繁琐」。学长指出:「大家都有整理需求,但常被无力感卡住。」于是他与团队从顾客痛点出发,设计出标准化的整理流程,甚至开设整理课程,让服务可被复制,目前学员留存率约 10%,逐步建立起专业训练体系。
三、知识管理与文化的力量:理论落地的实践
「理论如果没用,是规模对应理论问题,不是理论太难。」是学长在实践知识管理的真实体悟。他引用 Nonaka 的「知识螺旋理论」,建立整理师之间的共同语言,居家整聊室团队透过读书会、现场经验内化与外化,形成跨领域的创新氛围。他们甚至将整理现场的流程以剧本方式记录下来,分析动词、抽取行动步骤,最终形成「下架、分类、筛选、配置、上架」的标准流程,打破传统师徒制培训的时间限制,真正让知识成为可传递的力量。
四、错中学与人生设计思考:从疫情到生活秩序的再出发
在成立前六年有三年受疫情影响,疫情突袭让营运陷入低谷。博元学长回忆:「那时候不是在想产品怎么调整,而是重新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在一次服务长者的任务中,看见阿嬷满足的笑容深受触动,「美好生活的选项一直都在,人人都能拥有。」这份人文信念成为居家整聊室的根基,也是他口中的「错中学」精神:在错误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对他而言,居家整聊室的使命从未只是整理空间,更是帮助人们重新整理生活的节奏与价值观。当人学会与自己的空间和生活对话,也是在实践一种属于自己的永续秩序。
五、从平台到生态:用 AI 与阿米巴组织打造新世代服务
居家整聊室近年积极从单一服务平台走向整合式生态系布局。学长以「阿米巴组织」概念,将公司分为多个小型运作单元,如宠物保母、搬家、居家整理等,每个单元既独立又能协作,形成具弹性的产业网络。
为提升效率与品质,他导入 AI 与自动化系统,推出「GUDO Talent」平台,整合教育培训、媒合与接案功能,让整理师与职人能以数据化方式管理流程、优化体验。「AI 让我们能更快修正错误,人文创新则让错误更有意义。」他强调,居家整聊室希望以科技辅助人文,打造能持续学习、共享成长的生活服务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