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Kennedy v. Gish, Sherwood & Friends, Inc案──重新思考攝影著作之合理使用與保護可能性

  • 2016-05-13
  • 科管智財所
[科智所103級 蔡宗豪]
 
  2015年11月5日,美國密蘇里東區聯邦地區法院(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Missouri)針對Kennedy v. Gish, Sherwood & Friends, Inc攝影著作之侵權案件,作出合理使用的宣判[1]
 
  本案原告Kennedy是一位職業攝影師,其把攝影作品張貼在網路平台上以供授權之用[2]。在該網路平台資訊欄位裡,除了有明確的照片規則使用條款外(Terms of Use),亦有著作權之提醒(Copyright Notice),以防免有心人士之侵權。攝影師另外也在每張攝影照片中以浮水印的方式彰顯自己為著作所有人。
 
  被告Gish為一家廣告公司,在一次承接客戶的廣告活動製作裡,未經授權下以螢幕快照方式(screenshot)重製原告Kennedy網站上169張照片,並從中選取39張照片使用於廣告樣稿中(use as“comp”),該廣告樣稿用途是作為被告Gish向客戶內部提案所用。爾後,原告Kennedy知情後遂提起本件訴訟。
 
  雖然本件訴訟另外涉及著作權散布之爭議,以及有無違反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案(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簡稱DMCA)等問題,但主要爭點仍舊是在於「被告Gish未經授權重製使用原告Kennedy低解析度照片之行為,是否成立合理使用?」
 
  聯邦地區法院最終認定被告Gish該重製與使用行為成立合理使用(Fair use),主要是依據美國著作權法第107條中四項判斷標準作整體性權衡論斷[3]。首先,就「使用之目的和性質」部分,法院考量被告Gish針對重製照片使用於廣告提案中,實已進行照片增補、截切、並且加入許多平面設計元素及文字描述於廣告提案裡,其賦予該提案新的意涵,已達高度的「轉化」程度[4],因此應降低其他標準的判斷比重以成立合理使用。法院認為縱使照片使用有商業營利之性質,仍應傾向於合理使用的判斷;其次,就「著作之性質」部分,由於原告Kennedy攝影著作具有高度原創性,因此該部分則傾向於有利原告之認定;而在「所利用之質量及其在整個著作所佔比例」,與「利用結果對著作潛在市場與現在價值之影響」部分上,由於先前轉化性質乃合理化合理使用的認定比重,且其對市場所造成者亦非重大負面影響,從而,綜合上述判斷標準,審酌一切情狀,最終法院認定被告Gish成立合理使用。
 
  上述爭議案件,除了說明網路著作侵權於現今社會將會越加頻繁外,亦讓我們藉此重新思索「合理使用」判準是否有過於抽象而不易操作之問題?以及有何新制度足以因應現今需求?「合理使用」可謂著作權法保護創作權人之精神創作同時,亦兼顧獎勵學術研究與促進文化流通之中間調和制度,或可說是該法保護著作權人之應有界線[5]。然而,「合理使用」適用上難免抽象、含混不明,操作過程亦一直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除了有待實務累積與發展類型化標準外,面對現今數位科技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網路傳播高度發展影響下(誠如上述案件爭議即源自於網路),著作權之保護著實應納入更多新科技影響因素而與時俱進[6]
 
  有論者嘗大力鼓吹創意共用計畫(Creative Commons,簡稱CC),最早由著名法律學者Lawrence Lessig提出,於2001年在美國成立 Creative Commons 組織,提出「保留部份權利」(Some Rights Reserved)的相對思考與作法[7]。其乃是著作權人決定保留部分權利,並自願性提供部份權利予他人使用。雖然此制度與本案情形原告Kennedy未有意願釋出權利略有不同,但被告Gish或可尋找創用CC圖庫來使用,即當可免除侵害著作權侵害是否成立合理使用之不確定風險。圖庫﷽﷽﷽﷽﷽﷽﷽﷽﷽﷽﷽﷽﷽﷽﷽﷽﷽﷽﷽
 
  CC計畫試圖在創作保護與創意自由中取的一個平衡點,希望透過一套制度設計,建構一個合理而又彈性的著作權層次,透過約定決定創作人與使用人間的關係與權利狀態,亦即透過特定的授權條款界定雙方的關係。
   
  創用CC制度適時推廣,或許可以讓使用者與創作者間有較明確的使用界限之分,足以讓市場自律,又能促進公益、文化發展。於網路科技發達的今日,CC計畫誠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與參考[8]
 
[2] Stephen kennedy, portfolio collection, http://www.stephenkennedy.com/&http://www.kennedystock.com/ (last visited: 2016/4/24)
[3] 17U.S.C. §107 . Limitations on exclusive rights: Fair use
Notwithstanding the provisions of sections 106 and 106A, the fair use of a copyrighted work, including such use by reproduction in copies or phonorecords or by any other means specified by that section,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including multiple copies for classroom use), scholarship, or research, is not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In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use made of a work in any particular case is a fair use the factors to be considered shall include—
(1) the purpose and character of the use, including whether such use is of a commercial nature or is for nonprofit educational purposes;(2) the nature of the copyrighted work;(3) the amount and substantiality of the portion used in relation to the copyrighted work as a whole; and(4) the effect of the use upon the potential market for or value of the copyrighted work.
The fact that a work is unpublished shall not itself bar a finding of fair use if such finding is made upon consideration of all the above factors.
[4] Campbell v. Acuff-Rose Music, Inc. 510 U.S. 569 (1994),該案Leval法官創設了「轉化理論」,修正以前過度強調「商業性」的單一判斷因素。
[5] 蔡妍蓁,著作權法合理使用原則之適用,48期司法官學員法學研究報告http://ja.lawbank.com.tw/pdf2/1672-1694.pdf (最後瀏覽日期:2016/4/24)
[6] 曾音綺,數位時代下著作權合理使用規範變遷: 從台灣著作權判例談起,玄奘資訊傳播學報,2007年7月,頁108-109。
[7] 台灣創用CC計畫網站,http://creativecommons.tw/explore (最後瀏覽日期:2016/4/25)
[8] 同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