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班113級陳懿軒報導】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於2025年3月28日舉辦「Brown Bag 學術研討」,特別邀請INSEAD策略學教授Quy Nguyen Huy進行專題演講,分享他在頂尖期刊發表質性研究的經驗與觀察。

圖說:Quy Nguyen Huy教授分享如何讓質性研究更有機會在高影響力管理期刊發表
Huy教授為領導力、企業再造、情緒與決策領域的權威,自1998年加入INSEAD以來,已累積超過80篇發表於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等期刊的學術論文,並於2020 年獲史丹佛大學評選為全球商業與管理領域最具引用影響力的前2%學者。本次講座吸引來自各學院的師生與研究者踴躍參與,現場互動熱烈。
在演講中,Huy教授指出,質性研究在頂級期刊的發表挑戰不在於研究方法與資料本身,而是多數論文未能展現足夠的理論貢獻(Insufficient TheoreticalContribution,ITC)。即使是資深學者與編輯,最常見的退稿理由仍是ITC。Huy教授以簡單易懂的語言說明:「如果你的論文沒有讓讀者學到新東西,它就無法被接受。」
隨著學界對量化研究的熱潮逐漸退燒,質性研究反而因其敘事厚度與理論洞察,展現出更高的引用潛力。Huy教授舉例說明,有些極具影響力的論文甚至未使用任何數據或資料,僅憑強而有力的理論建構便獲得廣泛引用。這顯示,研究只要能提出具啟發性的概念,其所傳遞的知識價值可能遠超過龐大而重複性的數據分析。他也以自己與Nokia合作進行五年研究的經驗為例,說明一個精緻的個案,只要具備足夠的深度,依然能在頂尖期刊中脫穎而出。
Huy教授也針對如何提升質性研究的理論貢獻提供具體建議。他特別強調文獻閱讀的重要性,認為研究者應廣泛且持續地閱讀文獻,以避免重複已有的研究成果。他分享自己每天閱讀五到六篇文章,透過長期累積,建立對文獻脈絡的深入理解。他也提到,文獻不只是研究的背景鋪陳,而是研究設計的關鍵,用以判斷研究觀察是否具有新意。對重要文獻的閱讀應該結合欣賞與批判,從中發現理論的盲點與可突破之處,進而提出具挑戰性的研究問題。

圖說:Huy教授與本校師生進行熱烈討論
此外,Huy教授呼籲研究者應關注具有實質意義與影響力的管理議題,例如永續、生態系、地緣政治風險與全球勞動力管理等。他指出,這些問題雖然複雜,卻正因其未被充分理解,才更值得投入心力研究。聚焦於這類「大問題」,並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觀點與理論框架,研究才能產生「三重影響」:同時對學術界、實務界與教學場域帶來貢獻。
本次演講為正在進行質性研究的學者與研究生提供明確方向與實務建議,也引發與會者對於理論創新與學術貢獻的思考,為師生與國際學者建立高品質的學術交流平台。

圖說:Quy Nguyen Huy教授分享如何讓質性研究更有機會在高影響力管理期刊發表
Huy教授為領導力、企業再造、情緒與決策領域的權威,自1998年加入INSEAD以來,已累積超過80篇發表於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等期刊的學術論文,並於2020 年獲史丹佛大學評選為全球商業與管理領域最具引用影響力的前2%學者。本次講座吸引來自各學院的師生與研究者踴躍參與,現場互動熱烈。
在演講中,Huy教授指出,質性研究在頂級期刊的發表挑戰不在於研究方法與資料本身,而是多數論文未能展現足夠的理論貢獻(Insufficient TheoreticalContribution,ITC)。即使是資深學者與編輯,最常見的退稿理由仍是ITC。Huy教授以簡單易懂的語言說明:「如果你的論文沒有讓讀者學到新東西,它就無法被接受。」
隨著學界對量化研究的熱潮逐漸退燒,質性研究反而因其敘事厚度與理論洞察,展現出更高的引用潛力。Huy教授舉例說明,有些極具影響力的論文甚至未使用任何數據或資料,僅憑強而有力的理論建構便獲得廣泛引用。這顯示,研究只要能提出具啟發性的概念,其所傳遞的知識價值可能遠超過龐大而重複性的數據分析。他也以自己與Nokia合作進行五年研究的經驗為例,說明一個精緻的個案,只要具備足夠的深度,依然能在頂尖期刊中脫穎而出。
Huy教授也針對如何提升質性研究的理論貢獻提供具體建議。他特別強調文獻閱讀的重要性,認為研究者應廣泛且持續地閱讀文獻,以避免重複已有的研究成果。他分享自己每天閱讀五到六篇文章,透過長期累積,建立對文獻脈絡的深入理解。他也提到,文獻不只是研究的背景鋪陳,而是研究設計的關鍵,用以判斷研究觀察是否具有新意。對重要文獻的閱讀應該結合欣賞與批判,從中發現理論的盲點與可突破之處,進而提出具挑戰性的研究問題。

圖說:Huy教授與本校師生進行熱烈討論
此外,Huy教授呼籲研究者應關注具有實質意義與影響力的管理議題,例如永續、生態系、地緣政治風險與全球勞動力管理等。他指出,這些問題雖然複雜,卻正因其未被充分理解,才更值得投入心力研究。聚焦於這類「大問題」,並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觀點與理論框架,研究才能產生「三重影響」:同時對學術界、實務界與教學場域帶來貢獻。
本次演講為正在進行質性研究的學者與研究生提供明確方向與實務建議,也引發與會者對於理論創新與學術貢獻的思考,為師生與國際學者建立高品質的學術交流平台。